發布日期:2022-05-20 點擊率:55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基礎文化設施,面臨信息量大、管理難度大、人工操作狀態下難以及時到位的壓力,圖書館的工作越來越繁重。如何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圖書館的運營水平,促進圖書館管理現代化、智能化,滿足圖書流通要求,協調現代化技術和人力資源之間的矛盾?物聯網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些難題,正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言,“ 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以及計算機國際語言化技術的突破,正在把傳統的分離割裂的圖書館推向全球一體化、網絡化的境地”。物聯網不僅創新了圖書館自動化管理模式,而且實現圖書館與讀者互動的人性化服務,提高館員的工作效率,加強圖書藏、借、閱一體化的功能,增強了圖書館的安全性、準確性、可靠性和擴展性,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1 物聯網
1999 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 Auto—ID 實驗室首次提出了 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系統,即物聯網。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構造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當“物聯網”的構想成為現實的時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夠彼此相關,互相“交流” [2] 。物聯網是利用EPC 編碼、RFID、無限數據通訊等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對每個物品跟蹤監控的全新理念,它將在全球范圍內從根本上提高對物品生產、配送、倉儲、銷售等環節的監控水平,是繼條碼技術之后,再次變革物流配送及物品跟蹤管理模式的一項新技術,必將從根本上改變對物品的管理手段。
就圖書館而言,物聯網是由電子標簽和閱讀器組成。電子標簽是用來標識各種物品的一種新的識別技術,電子標簽分為無源和有源兩種,圖書館一般使用無源電子標簽,這種標簽根據無線射頻標識原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而生產,它與讀寫器(Reader)通過無線射頻信號交換信息 [3] 。
物聯網的出現使圖書館管理的局面煥然一新。物 聯網的提出對圖書館獲取原始信息并自動生成館藏清單提供了一種有效手段,同時電子標簽可以方便地實現自動化的圖書識別和圖書信息采集,這兩者的有機結合使自動化的館藏資源管理成為可能,從而大大降低館藏管理中人工干預的程度,提高館藏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電子標簽具有可讀寫功能,其電子數據可根據需要記錄各種信息,如書名、架位、館藏地點等,同時也具有可塑性,能附于圖書、音像制品等除金屬材質外的信息載體上,讀者不易察覺、安全性高。電子標簽和閱讀器按約定的通信協議互傳信息,利用電磁場的空間耦合及射頻信號調制與解調技術,在電子標簽接收閱讀器發出的信號后,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存儲于芯片中的信息給閱讀器,實現智能化管理。一個貼有 RFID 電子標簽的圖書當通過一個安裝在借閱室的讀寫器時,本地計算機將會獲得該圖書的 EPC,并以該EPC 為線索,通過網絡查找該書的數據庫資料。然后將該書的相應信息傳輸到本地計算機,從而完成對圖書信息的自動實時監控。
2 基于圖書管理中物聯網的特點與作用
物聯網結合了EPC 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可以對單個物品信息實現自動、快速、并行、實時、非接觸式處理,并通過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從而達到對圖書館實現高效管理。其主要體現在通過獲取準確、全面和及時的信息來為用戶提供獨一無二的服務上,提高了圖書館的信息獲取能力,滿足讀者的需求。
2.1 物聯網的特點
2.1.1 對物品實現唯一標識 由于目前的條形碼的非唯一標識的屬性,使對物品的自動化管理只能夠停留在分類級別的層面上,而圖書館要求對書籍及復本的唯一性進行確定,因此還要對復本用條形碼重新加工。物聯網的EPC 技術,則是能夠對單個而不是一類物品進行編碼,它通過給物品以唯一標識,并借助計算機網絡系統,完成對單個物品的訪問,突破了條形碼所不能完成的對單個物品的跟蹤和管理任務。
2.1.2 對物品快速分級進行處理 EPC 結構中,沿襲了原有的按不同類型的容器進行編碼特點,將流通過程中不同的書籍和借閱室進行分層級編碼,解決在同一時間進行多種標簽識別的問題。可以對貼有EPC 標簽的圖書在通過讀寫器的掃描區時,EPC 系統可以明確地辨認出各類圖書的信息,并根據需要對有關信息進行處理,達到快速分級處理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1.3 對圖書流通信息的實時監控 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對圖書信息進行跟蹤、監控的實時網絡,任何一個安裝有讀寫器的終端,都可以通過射頻掃描技術讀取書籍的相關信息,并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傳輸作用,實現對圖書流通信息的實時監控。
2.1.4 對信息實現自動非接觸式處理 EPC 系統的一個核心元素就是 RFID 技術,它是利用射頻信號及其空間耦合和傳輸特性進行非接觸雙向通信,實現數據交換,并對靜止或移動物品自動識別的一項技術。這種自動非接觸式處理的特點,可以實現對動態圖書信息進行高效管理。
就圖書館而言,物聯網在圖書管理中應用的最大優點是:①可以實現非接觸、無視覺識別,因此完成書籍識別工作時無須人工干預便于實現自動化;② 閱讀距離遠,識別速度快,可實現遠距離監測圖書快速進入館藏;③ 可進行多目標同時讀取,便于監測大量圖書同時進入館藏;④電子標簽相對于條碼來說是進行單個圖書的標識,因此便于通過物聯網來實時獲取圖書資源的信息;⑤可以實現圖書館各個環節信息共享。
2.2 物聯網的作用
物聯網通過 Internet 實現物理世界任何產品的互聯,實現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可識別任何產品,使產品成為附有動態信息的“智能產品”, 并使產品信息流和物流完全同步。因而為圖書館資源信息共享提供了一個高效、快捷的網絡平臺。
2.2.1具有準確獲取信息的能力 EPC系統的RFID電子標簽是對物品的惟一標識,通 過它可以對具體的任何一個物品進行監控,并利用網絡數據庫技術將該物品的任何細節信息進行共享,以供圖書館各環節利用。通過物聯網,對圖書館的圖書信息進行準確無誤地跟蹤,準確掌握其庫存變化情況、周轉流動情況。
2.2.2 具有全面獲取信息的能力 由于圖書館對圖書信息資源的掌握相對集中,物聯網的出現,對圖書流通的所有過程可以進行監控,并且這種監控是建立在每一本書籍基礎上的,從而使全面獲取圖書信息成為可能。
2.2.3具有及時獲取信息的能力 隨著讀者閱讀傾向的變化,圖 書館需要密切關注讀者需求的變化情況,及 時掌握需求信息。通過物聯網,可以突破傳統信息傳播模式和障礙,克服信息傳播途中的延誤,及時迅速地將圖書信息傳遞到網絡數據庫中,以供讀者之需。
2.3 物聯網對館員的要求
物聯網的出現,對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館員不僅具有圖書館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計算機軟硬件知識、網絡知識及一定的外語水平。為了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圖書館管理部門應通過專門培訓和學習形式培養一批熟悉業務、熟練操作計算機及各種現代化辦公設備、懂技術的網絡管理、數據庫管理等業務人員,提高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全 面提高工作人員整體綜合素質,適 應信息技術的應用及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更 好地發揮圖書館的功能,為讀者服務。
3 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業務中的應用
3.1 在信息處理方面
圖書館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信息處理的自動化,主要包括文獻編目和文獻分類:
3.1.1 編目方面 在圖書館傳統的編目業務流程中,一直奉行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原則,這種規范化的標準奠定了圖書館協作的基礎。此外,聯合目錄、集中目錄、在版編目等理論推動編目工作的改進,并為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作鋪墊,這些理論對圖書館均產生了實質性影響。進入新的信息環境后,通過網絡進行的聯機編目比過去的集中編目更有效率,大大突破了目錄信息共享的時空限制。物聯網可以提供書目轉成文件接口,可將CNMARC 書目數據轉入EPC 系統。通過對圖書位置、分布、流通及流向管理,加強了圖書的分類、定位和數據采集,有助于圖書館了解讀者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將館員從傳統的管理,轉向為讀者服務或進行其它增值服務。
3.1.2 分類方面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分類法在網絡信息傳遞中顯得不適應,而自然語言的檢索方法變得更受歡迎。在新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書目的檢索已不是僅僅依賴分類法而進行的。雖然在圖書館中體系分類法仍保持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上架絕不需要現有的分類表這么詳盡的類目。物聯網的使用可以使圖書分類系統顯示圖書所屬類別、架位、館藏地點等信息,減少分類時間、提高歸架時間、減少錯架,同時還能區別顯示特殊狀況預約。減輕工作人員的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3.2 在圖書館管理方面
3.2.1 應用于典藏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圖書館中許多新的業務得以展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信息提供的中介成為了圖書館員,從而減少了圖書館內從事信息儲藏與處理的人員,出現了“沒有圖書館員的圖書館”的新局面。圖書館現代化是網絡、技術、人員、組織結構、文獻布局等全方位的現代化。因此,圖書館的發展是基礎工作的積累過程,也是知識技術的積累過程,信 息技術雖然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度,但 是只有使信息技術更好地與圖書館相結合,才 能推動雙方的共同發展。當物聯網技術在圖書館被廣泛使用,才會使圖書館知識管理變得有效、快捷和可行。
圖書館的書籍分配工作。在一輛裝滿貼有EPC 標簽的圖書通過讀寫器的掃描區時,讀寫器將會得到大量的不同層級的EPC 標簽信息,并辨認出各類圖書的信息,快速對圖書分級(分配)。同時根據需要對有關信息進行核對處理,將其結果傳回數據庫中,建立相應的分配清單,大大提高了上架的及時性和效能。
圖書館的盤點工作。由于受傳統的管理模式、時間、人力、物力等硬件條件制約,圖書館盤點時必須閉館,把架上的圖書逐本一一掃描清點,工作量大,耗時、耗力、耗財。而使用物聯網技術后,只需將手持閱讀器在書架上橫掃一遍,就能讀取貼有電子標簽的圖書的全部數據,無須閉館,操作時間靈活,可輕易尋找及分辨在書架的上書籍,在不影響正常工作下,完成盤點和順架工作,減少失誤。并將盤點統計相關的記錄傳回數據庫中,建立相關報表。同時也可將圖書館自動化管理中已借出和歸還的館藏數據轉入系統中,做相關數據的比對和查詢,提供相關的統計報表,如錯架清單、取閱人數統計,未在架清單等。此外,多臺設備同時盤點,并支持筆記本盤點,也可離線工作。完成精確典藏、快速查找、搜尋預約圖書、科學排架、順架、防盜、數據備份和恢復等功能。
3.2.2 讀者服務方面,實現圖書流通的智能化管理 物聯網技術出現導致圖書館讀者服務的變化。現在,圖書館不僅在圖書館指南、新書通報、期刊目次服務、參考咨詢、文獻利用教育等傳統服務可以利用網絡,而且在一次文獻提供、信息檢索、信息導航等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隨著信息環境的變化,讀者對圖書館的期望大大提高,圖書館服務場所不再限于圖書館建筑之內,服務方式也由面對面變為可通過網絡或其它通訊工具進行,服務原則也由強調按時服務變為強調及時服務。物聯網下的讀者服務基本沿用原有的借書管理模塊,只 需將條型碼借書證與條碼閱讀器換成IC卡借書證與感應式IC 卡閱讀器。利用自助借還書的外圍設備,讀者可自行辦理圖書的借閱與歸還查詢業務,實現讀者與圖書館互動 [4] 。
圖書相關信息查詢。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方便查詢相關書籍設定的信息,館藏書目數據、借閱數據及圖書當前所在位置。
自動借書、還書系統。物聯網下的自動借書、還書系統具有簡單操作及說明,人性化錯誤操作提示的特點。讀者不必排隊等候,也可不經圖書館員協助完成借書,只要將自己的借書證和需借閱的圖書放在借閱設備的感應區上,物聯網系統的RFID 可進行自動識別和掃描處理。通過與圖書館自動化借閱系統連接,確認后即完成借書,并在屏幕上顯示確認完成的信息,打印讀者借閱清單,同時解除電子標簽的安全偵測位元,圖書能順利通過檢測門。與借書系統一樣,讀者也可自主還書,操作完成后打印還書憑條。圖書中的安全偵測位元同時被啟動,通過檢測門時會觸動警鈴。在確認還書完成后,系統自動擷取館藏信息,通知中心系統更新圖書信息及讀者信息。
電子防盜系統。物聯網本身是一個先進的EPC 系統,它有聲、光提示報警功能,同時能拍照,可對影像提取辨識處理,避免糾紛,安全性高。真正達到杰弗遜圖書館的 Philips 所說的“如果有人試圖避開警報偷取圖書或其它媒體資料,圖書館仍然可追蹤圖書,從而將其歸放原處”效果 [5] 。
4 結 語
物聯網技術將成為圖書館智能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其先進的管理模式、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低層次服務轉變為高層次服務、簡化人工作業、節約時間和成本、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將在提高圖書館的信息獲取能力,滿足讀者的需求和圖書館未來管理活動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必將受到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青睞和應用。
1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物聯網產業鏈及市場分